5月19日,华为举办nova 14系列及鸿蒙电脑新品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两款鸿蒙电脑,这是鸿蒙操作系统首次实现了从移动端到电脑端的突破。在桌面操作系统领域迈出全新步伐。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两款鸿蒙电脑为华为MateBook Pro和HUAWEI MateBook Fold非凡大师,后者为华为首款鸿蒙折叠电脑,也是屏幕达18英寸的全球最大折叠电脑。
笔记本电脑诞生以来,便携的轻薄化与大屏的沉浸感,始终是行业发展的核心趋势,二者在看似矛盾的技术路径中实现了动态平衡。HUAWEI MateBook Fold 非凡大师通过业界领先的折叠屏技术,找到兼顾用户轻薄便携和大屏体验双重需求的解决方案,也是行业追寻的答案。
华为凭借在轻薄、全面屏等方面的创新积累,结合多年折叠屏终端的材料工艺积淀,攻克了设备在转轴铰链、超大屏幕、散热效率、续航平衡的世界级难题。
从屏幕和便携来看,华为MateBook Fold非凡大师屏幕展开后可达18英寸,也是全球最大折叠屏电脑,折叠后,机身瞬间收缩至13英寸大小,总重量仅1.16kg,轻松塞入随身包袋,让巨幕与便携这对矛盾体在折叠之间达成完美平衡。
发布会现场,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表示,“今天我们终于解决了电脑大屏和便携无法兼容的历史难题!让我们迎来便携一体机的全新时代。”
此外,HUAWEI MateBook Fold 非凡大师是业界首款柔性双层 OLED+LTPO 电脑。具有3.3K高分辨率,PPI以229的水平达到视网膜级别,最高达1600nits峰值亮度,LTPO自适应刷新率,92%的超高屏占比与200,0000:1的超高对比度,实现真正的全面出色。
同步发布的华为MateBook Pro是业界首款搭载OLED护眼云晰柔光屏的笔记本电脑,3.1K分辨率、120Hz高刷新率、峰值亮度1000nits。其重量仅970克,比上一代旗舰X Pro上手还要轻,单手即可轻松拿起。更可在轻办公场景连续使用10.2小时,轻轻松松完成长续航,而且支持140W超级快充,66W反向超级快充。
一直以来,操作系统软件被欧美主导,鸿蒙电脑的突破性在于其“从内核开始重构”的底层逻辑,其研发历程堪称一场“技术长征”。据悉,鸿蒙电脑从2021年开始部署原型机,历经工程机,再到如今的商用机,耗时5年才与消费者见面。期间投入上万名研发人员,集结全球20多家华为研发所的科研力量,布局2700多个专利,最终打造出这款全新的产品。
以往,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因系统差异形成“数据孤岛”,用户被迫适应不一样操作逻辑。基于HarmonyOS 5,通过统一的设计语言与交互范式,将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的界面布局、功能逻辑、操作手势全面拉齐,打造“跨设备一致体验”。
余承东表示,在电脑操作系统领域,Windows和Mac OS主导了市场数十年,主流应用生态高度集中,形成了强大壁垒。“国产软件生态起步晚,基础弱,但我们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我们吸取行业的经验,软、硬、端、云深层次地融合,探索面向未来的电脑体验。鸿蒙电脑,给世界多一种选择。”
从系统来看,其从内核开始重构操作系统,通过统一的数字底座和生态,实现了全链路自主可控。在电脑上,华为对整个鸿蒙系统核心技术进行了逐渐增强,从内核到文件管理、开发环境、图形引擎以及智能体都进行了针对电脑的专项设计,让整机体验更为流畅,实现“秒启动、秒打开、秒唤醒”。
两款鸿蒙电脑的发布,意味着华为把移动生态带到电脑端,进一步打破设备边界,拓宽使用场景,将助推鸿蒙办公实现生产力体验的跃升。
据科技行业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统计,在中国市场,2024年第四季度,鸿蒙系统在中国手机操作系统中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9%,连续四个季度超越了苹果的iOS,成为中国市场第二大手机操作系统。
从手机到电脑,属于鸿蒙的规模之战起步。据介绍,自HarmonyOS 5以来,鸿蒙系统版本更新30多次,系统功能新增150多项,平均每天都有400多个应用的版本更新,鸿蒙体验越来越好。
鸿蒙电脑的诞生是华为鸿蒙办公的新起点,华为终端全方面进入鸿蒙时代,也标志着华为“1+8+N”全场景生态的加强完善。随着鸿蒙电脑操作系统的全面落地,一场以“技术开放、生态共建”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
对于生态伙伴而言,鸿蒙电脑不仅打开了全场景智慧办公的增量市场,更以“技术底座共享、创新资源互通”的模式,为合作伙伴开辟了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赋能”的全新发展路径。
不论是华为MateBook Pro还是HUAWEI MateBook Fold非凡大师,都为鸿蒙生态创造了无限可能。在华为和生态合作伙伴的不断努力下,鸿蒙电脑应用生态迎来爆发,目前应用生态已覆盖通用办公、设计创作、实用工具、金融理财、影音娱乐、教育学习、游戏等用户核心场景。
据统计,目前,鸿蒙电脑已实现与超1100款外设设备的互联互通,应用生态覆盖通用办公、设计创作、影音娱乐、教育游戏等场景,有超过150个专属电脑生态应用加速适配,上架融合应用数量达1000余款,预计年底将支持超2000个融合生态应用。
鸿蒙之路,任重道远。正如余承东所说,“鸿蒙电脑刚刚起步还要一直成长,但鸿蒙必将成为改变世界的蓬勃力量,每一行代码都在改写中国电脑产业的未来。”(战钊)
团队需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更适合日本”的机器人:体形小巧,穿行灵活,语音系统换成日语,屏幕上的动画表情还能变换。擎朗智能目前在日本已经设立200多个技术支持点,确保常规故障能在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修复。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去游泳馆游泳。“游泳能大大的提升心肺耐力和身体柔韧性,改善体脂率,因此受到慢慢的变多人的喜爱。”潘力军说,游泳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建议做好如下保护措施:游泳前,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
近日,随着最后一笔数据在青藏高原上录入系统,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依法确权”成为基石。
一般认为,宇宙中的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更大的星系则拥有更大的黑洞,即超巨型黑洞。Collett表示,恒星运动学被视为黑洞质量测量的“金标准”,引力透镜效应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团队“探测到更遥远的宇宙”。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彭媛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捷的触发式界面反应策略,实现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膜(MOF膜)的快速制备及高效气体分离。该研究为面向应用的MOF纳米片和超薄二维MOF膜的定制化制备提供了新思路,可满足多种应用场景下的高性能分离需求。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有几率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监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能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实验室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可提升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由此减少电子废弃物。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怎么样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怎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